近期,美国针对中国制造货船的贸易限制措施引发航运业广泛关注。据公开信息显示,这一高额费用征收政策已于2025年10月14日正式落地实施,给中美航运贸易往来带来新的变量。

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此前发布的公告明确了收费标准:针对中国建造的船舶,将按照两种方式计收费用,分别为每净吨18美元或每个集装箱120美元。公告同时提及,这一收费标准并非固定不变,到2028年将进一步上调,调整后每净吨费用将增至33美元,单个集装箱费用则提高至250美元,涨幅分别达到83%和108%,幅度相当显著。
面对这一带有歧视性的贸易措施,中国已迅速构建起多层次的应对体系,从制度保障到实际操作形成完整闭环,具体举措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完善法律支撑,筑牢反制基础。在美方政策落地前的2025年9月29日,中国国务院便正式公布了修订后的《国际海运条例》。此次修订的核心亮点在于新增第48条,明确赋予国家对各类歧视性措施采取"必要反制"的合法权限,为后续应对不公平待遇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也向外界传递出依法维权的明确态度。
二是划定反制范围,强化约束效力。新条例对反制适用场景作出清晰界定,覆盖两类关键主体:对于已与中国签订相关海运协议的国家和地区,若选择跟随他国采取损害中国船舶利益的行动,将直接触发中方制裁;即便未签订相关协议,只要存在配合他国实施损害性措施的行为,同样会面临反制。具体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对靠泊中国港口的相关船舶收取特别费用、限制或禁止其进出中国港口,以及限制相关主体获取中国国际海运数据信息等,形成全方位的约束机制。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稳定行业预期。为缓解国内航运企业可能面临的经营压力,政府层面已明确将对受影响的中国船东及船舶相关利益主体提供补贴支持。这一举措将有效对冲美方费用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帮助企业维持正常运营,同时增强中国航运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
四是优化航运布局,降低单一依赖。国内主流航运企业已率先启动策略调整,以中远海运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正逐步降低对美国港口的依赖度,转而开拓墨西哥、加拿大等北美周边国家港口市场。同时,企业进一步深耕亚洲内部航线网络,并持续深化与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的贸易航运联系,通过多元化布局分散风险,提升全球航线网络的抗干扰能力。